动物界的“显眼包”名字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明明叫“小雨”却总爱晴天出门,自称“大力”却拧不开瓶盖——人类世界的名字与本体反差,早已不算新鲜事。但你知道吗?动物界的“改名换姓”才更让人跌破眼镜:有的叫“僧”却是飞鸟,叫“狗”实为游禽,叫“鸡”竟是昆虫,甚至还有叫“猫”的鱼……这些自带“迷惑性”的名字背后,藏着古人观察自然的巧思,也藏着生物世界的奇妙密码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解锁这些“名不副实”的小家伙们,看看它们的真实身份有多出人意料。
图/catherine
先说说“紫胸佛法僧”,光听名字像极了寺庙里的僧人,实则是佛法僧目鸟类的“颜值担当”。它的名字源于日本平安时代,僧人听到其鸣叫酷似日语“佛、法、僧”而得名,后来才发现闹了乌龙——最初的鸣鸟其实是猫头鹰。这类鸟家族庞大,从一米多长的犀鸟到十几厘米的翠鸟都属此目,而我国常见的“三宝鸟”,蓝羽红嘴,蹲在枝头时真有几分“老僧入定”的禅意。
图/madiba
再看“冠鱼狗”,既不是戴帽子的鱼,也不是会捕鱼的狗,而是翠鸟科的“捕鱼高手”。它常直挺挺立在水边岩石上,瞅准时机就俯冲入水叼鱼,那专注又机警的样子,被古人戏称为“狗”。它和“斑鱼狗”是近亲,区别全在“发型”——冠鱼狗的冠羽更发达,还没有白眉纹,一眼就能分清。
图/hongbin
“龙眼鸡”则把“名不副实”玩到了极致:它不是鸡,而是长着细长“鼻子”的蜡蝉,翠绿带花的“外衣”格外惹眼。因爱吸龙眼、荔枝树的汁液得名,在南方还被油炸成菜,吃起来满是蛋白质的香味。北方的“亲戚”斑衣蜡蝉虽没长鼻子,却也是蜡蝉科的“显眼包”。
图/quang
还有“蝇虎”,名字听着像老虎,实则是跳蛛的“江湖诨名”。元人戴表元在《蝇虎赋》里说它“搏蝇甚智”,像老虎镇山般让苍蝇避之不及。它有8只眼睛,中间两只又大又亮,擅长跳跃,毒性微弱还不咬人,成了不少人的“萌宠”。
图/abhijit
这些动物用名字告诉我们:自然的奇妙,往往藏在“名不副实”的惊喜里。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“改名大师”?快来分享吧!
文章内容来源参考/中国国家地理